风口观察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在青完成船体建造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文章出处:美变壳体 发表时间: 2024-01-04 22:26:50

  在青岛,一个打破国外垄断、抢占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的故事正在上演。

  经过500多天的建造,8月17日,由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工程”)负责工程总承包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洋石油122”在公司青岛场地完成船体建造,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研发制造技术能力实现新突破。这一重量级“海上油气加工厂”采用了哪些新技术?对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风口财经记者为您一一揭秘。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是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的“海上油气加工厂”,具有抗风浪能力强、适应水深范围广、储卸油能力大以及可转移、重复使用等优点,已成为全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主流生产装置。由于生产的基本工艺复杂,设备设施集成程度高,建造难度大,被视为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海油“海洋石油122”项目建造经理聂家强介绍,目前,常见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主要有船型和圆筒型两种类型。“海洋石油122”采用新型的圆筒结构设计,相对传统的船型结构,具有钢材用量少、整体稳定性高、抵御恶劣海况能力强等特点,可减少实际工程投资,有效提升经济适用性。

  “海洋石油122”由船体和甲板上的功能模块组成,最大直径约90米,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空船总重37000吨,最大排水量达10万吨,最大储油量达6万吨,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建成后将通过12根长达2570米的系泊缆绳牵引,屹立在水深324米的大海上工作,犹如一朵盛开的“海葵花”,每天处理约5600吨原油。

  船体是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实现安全稳定服役以及储油、航行等功能的关键部位。为适应恶劣海况,“海洋石油122”船体采用了双层底设计,由123个分段组成,包括41个独立舱室,总重达27000吨。由于船体均为异形分段,各分段重心、安装等相互制约,船体合龙后主尺寸公差需要控制到25毫米以内,对空间规划、设备管线布置、精度控制等提出严峻挑战。

  据中国海油“海洋石油122”项目总承包负责人舒伟介绍,项目团队攻克了台风海况浮式生产装备系统模块设计、高精度建造等一系列难题,成功掌握8项关键实施工程技术,创新采用三维模拟搭载等数字化手段,实现船体合龙一次就位成功率100%,尺寸公差不超过6毫米,精度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下一步,“海洋石油122”建造进入总装集成阶段,明年建成后将与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共同服役于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开创干式井口开发南海陆坡油田的工程新模式,为我国深水油气田经济高效开发提供全新选择。

  之所以将船体设计成圆筒型,与油田所在位置的地形有很大关系。流花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距深圳东南约250公里,是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国海上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礁灰岩油田。经过20多年的生产,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随着水下原油含水率上升,开采难度进一步加大。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总经理 江俊达介绍,创新“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开发模式,采收率大幅度提高,可将油田生产寿命延长近30年,开发成本却能降低近10亿元。为我国潜在的深水边际油田开发,提供一种新模式。

  深海相较浅海,海况更加恶劣,风、浪、流对海上油气生产设施的安全平稳运行挑战极大。“海洋石油122”因为独特的圆筒造型,各个方向受力更加均衡,可以很好地适应风、浪、流对船体的影响。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副总经理 张宁介绍,“海洋石油122”设计储油量为6万吨,相同海况下,能够达到10万吨级船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作业安全要求,且能够更好地与常见的5万吨级穿梭油轮匹配,大大降低油田开发与运营成本。

  据了解,目前我国使用的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共有18艘,都是船型结构,分布于我国广袤的海域中,支撑着我国海洋石油近80%的产能。这个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的建造和应用,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具备根据不同油田、不同海域,研制不同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能力,有效推动我们国家更多深水边际油田实现经济有效开发。

  海洋工程装备(简称海工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的附加价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

  近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整体呈上涨的趋势。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营收为618亿元,同比增长40.58%。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将达到740亿元左右。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3年中国海工装备制造企业营收将达808亿元。

  Clarksons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海工装备新接订单金额从2020年40.1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167.1亿美元,市场加快复苏。

  从全球来看,目前欧美地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链较为成熟,我国海洋工程配套设备制造高端产品集中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中,市场之间的竞争以技术为主。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建造是关键技术瓶颈。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地发展,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建造能力实现稳步提升,作业水深实现了从浅水到超深水的跨越。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导管架进入主结构完工冲刺阶段;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 Ⅰ期开发项目海上平台全部建造完工;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亚洲首个圆筒型FPSO船体建造完工。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完成近20个海洋油气装备单体建造,同期工作量创历史新高。

  “通过我们的自主攻关,形成了一套能够重复使用和批量建造的海洋油气装备标准化、系列化的技术成果,智能制造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浮式、半潜式等多种类型深水主流生产储油装备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理论、设计到建造、安装的全方位提升。” 中国海油海油工程建设项目分公司总经理 陶付文说。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四五”期间我们国家的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海洋装备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