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电气实训总结范文

文章出处:BOB体育登录入口在线 发表时间: 2023-12-01 11:26:16

  摘要: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针对《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主体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探讨了进行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拥有非常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文章依托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目标,剖析目前《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主体问题,从课程核心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养成、社会能力培养等方面所实施的改革进行描述,旨在通过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为一体的职业能力,为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提供参考。

  1.总体目标:通过层次性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克服对本课程知识的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和畏惧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育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终生探索的兴趣。培育学生可使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对机床和工业生产设备做控制,并具备对各种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的基本能力,使学生了解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职业岗位能力目标:具有变压器的检修维护能力;具备直流电机能力、选用、维修、维护能力;具备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选用、维修维护能力;低压电气设备选用能力;读识电气控制图的能力;继电器、接触器典型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度;常用机床控制线路检修能力;可编程控制器选择使用能力和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能力。

  3.方法能力目标: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整理能力制定、实施工作计划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经历基本的工程技术工作过程,学会使用相关工具从事生产实践,形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服务未来的科学态度。

  4.社会能力目标:对从事机电传动与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工作,充满热情;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善于使用所学电气控制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在工作实践中,有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电机控制线路安装、维护和设计能力,核心要包括电气控制技术、PLC等工业控制技术、自动调速系统的应用能力等。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个人表现与团队协作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分析目前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混杂。《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点多,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核心课程,难度相对较大。而目前的教材内容混杂,包罗万象,一本教材的内容涉及多个模块;另一方面,教材内容有如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不便于教学的开展。

  2.教学方法单一。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同时,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节,学生接受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忽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

  3.没有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也是采用“满堂灌”,把所有的知识点在课堂上重复来重复去,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过分追求教材体系、重理论轻实践,往往一节课下来学生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或者期末考试能考很高分但是一到实践环节就束手无措,这与当今社会强调实用技能、强调知识创新的素质教育不符合,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轻视素质和能力的融合。以理论为基础,安排实践训练,但实质上还是理论为主,重理论教学,缺乏实际操作、职业素养的培养,能力培养在过程化教学中没有充分得到体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加强。

  1.课程内容分解,突现课程核心能力培养。打破传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开设的《电机与电气控制》课程设置,将其分解为《机床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机床电气系统的PLC控制》和《电动机的变频器控制》三大训练项目,如图1所示,内容上层层递进,每个项目分为基础训练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拓展训练等三个模块。基础训练模块以电机电气基本控制回路的安装、检测、调试为核心能力,熟练地选用低压元器件组建异步电机电气基本控制回路;综合训练模块以电机电气控制回路识图、读图、绘图为核心能力,熟练分析典型机床的电机电气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拓展训练模块以电机电气控制回路故障分析、排故为核心能力,熟练排除典型机床常见故障。所有模块的教学以项目为平台、问题为导向,理实一体,学中练、练中学,突出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

  2.方法引导,加强学习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培养。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同时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再学习能力、知识自我提升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立足岗位的创新能力。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采用“问题提出+引导文+难点重点+问题解答”到知识点串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脱离书本语言自我总结,学会理解、学会概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入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趋势,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3.优化教学手段,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实践教学一直以来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技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但一般都局限于专业操作能力的训练。突破实践教学的局限,加大实训实践教学力度,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于一体。借助学院实训实践教学星级管理建设之东风,以实训室星级评价体系为指导,建设基于“6S”现场管理的“四星”级电气综合实训室,强化实训过程管理。训练项目紧密对接企业岗位操作需求,推行数字化工卡实训教学,所有训练项目严格按企业岗位要求的程序、行业标准实施,分知识点、分步骤进行考核。

  4.分工协作,注重社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1994年,组织行为学权威、美国圣迭戈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高职院校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生产过程中分工与合作并存,个人能力和素质固然重要,但合作尤显重要。

  [1]何鹏玲.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15,(14):118-119.

  [2]覃扬庆.职业能力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268-269.

  [3]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94-97.

  [4]蒙维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10,(3):72-73.

  [5]于蓉,李元平.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内容设计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5):48-50.

  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集合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相关课程,融合了实训和生产,是机电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课程。

  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而言,由于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上,通过机电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展,紧扣机电专业核心技术,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环节展开,同时需具备一定的网络通信技术。

  综合实训课程建立在机电结合的基础上,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机电设备的控制很多都采用PLC作为控制系统。对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选择某生产流程的模拟控制系统为实训载体,通过模拟仿真控制,掌握生产岗位的控制技术,吴中中等专业学校选用了光机电一体化设备YL-235A自动化生产加工系统。

  整个系统通过PLC控制,各个环节有序结合。该装置配置了触摸屏模块、PLC、变频器装置、气动装置、传感器、气动机械手装置、上料器、送料传动和分拣装置等实训机构。根据其特有的属性,系统的控制部分采用触摸屏模块和PLC,执行机构由气动电磁阀-气缸构成的气压驱动装置和变频器控制步进电机的传送装置,实现了整个系统自动运行。整个实训装置的模块之间连接方式采用安全导线连接,以确保实训操作的安全。系统分三大模块:

  采用24 V直流减速电机,转速6 r/min;用于驱动放料转盘旋转,PLC通过输入信号发出输出信号,驱动送料机构运行。

  整个搬运机构能完成四个自由度动作,手臂伸缩、手臂旋转、手爪上下、手爪松紧。机械手的动作通过磁性开关和接近开关的感应信号传送给PLC,PLC根据内部程序执行发出信号,驱动电磁阀-气缸完成机械手的动作。

  由皮带输送、推料气缸、变频器、步进电机构成,PLC通过感应信号发出输出信号给变频器,变频器驱动步进电机运行,皮带转动,实现物料的传送,通过传感器感应信号,使得PLC驱动电磁阀-推料气缸动作,实现物料分拣。

  建立一个PLC控制系统,必须根据被控系统所要求的动作,正确分配I/O口,综合应用顺序功能图,完成梯形图的设计,达到所预定的动作过程。

  顺序控制设计法是按照工艺要求,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顺序,在生产过程中各个执行机构自动地有序地进行操作。首先要根据工艺过程,画出顺序功能状态图,然后根据顺序功能图画出梯形图。

  顺序功能图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功能和特性的一种图形,是描述控制系统控制过程的一种有力工具。利用顺序功能图的方法已经成为控制梯形图设计的主要方法。利用PLC的编程元素(如状态寄存器S和辅助继电器M)来代替各步。

  顺序功能图由工步、有向线段、转换条件和动作组成。顺序功能图的基本结构又分为三种:单序列、选择序列和并行序列三种形式。如图1所示:

  机电综合实训课程采用项目、任务型教学,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围绕PLC课程在设备中的应用展开,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结合实际操作,了解该设备所能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流程,分析设备的硬件组成和各元件功能。通过实际拆装、编程与调试、故障诊断、维修及保养等,掌握该设备的装配、操作和维护的能力。

  2.掌握知识,掌握设备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注意细节,融入平时所积累的操作经验和诀窍等。

  3.拆装操作,结合企业实际操作要求,理解拆装顺序和要求,学会工具和仪器的使用,理解设备结构和各部件之间的关系,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

  4.编程与调试,掌握PLC编程方法,积累PLC程序编译经验,在调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编程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触摸屏、PLC和变频器融合实训在我院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及有关技术资料,专门练习的内容,要求和实施办法, 需要在实习任务的总体实施计划下,确定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首先要确定的总任务和劳动分工,再绘制电路原理图和安装控制线路,从而进行PLC程序设计,触摸屏显示器,变频器的相关参数设置等。具体的培训工具,设备的准备,安装和检测方法,掌握为了安全操作,同时也为问题的分析和选择解决方案,列举了多种实用的主题,为学生的学习进程,制定相应的系统评价,优化对学生的考核细则,能反映出学生实训真实的学习情况。

  PLC、触摸屏、变频器的融合实训,是我院在机电一体化和电气自动化的教学重点。是学生重点需学技术课程和专业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将来进行必要的毕业设计相结合的重要一步,所以说变频器,触摸屏和PLC综合训练是基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主要生产线.根据课题任务的系统控制设计,程序设计,硬件电路和控制程序的安装的总体方案。

  通过学习综合运用技术,变频技术,传感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学生将把多门核心专业课融合起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

  要求学生理解,PLC控制,触摸屏与变频器的运用基础上,利用系统学习完成下面内容:

  ①明确控制系统、框图绘制;②变频器,触摸屏和PLC,须选择的对应低压电气元件; ③设计绘制控制系统的电路原理图;④设计控制柜的元件布局;⑤编写PLC控制流程及控制程序;⑥设置变频器的控制参数;⑦设计触摸屏的控制组态。

  ①绘电路控制的系统原理图 (需A3或A4图纸一张);②组件机柜方面的布局图(一张A3或A4图纸);③控制流程 (A3或A4图纸一张);④调试流程(A3或A4图纸一张)。

  ①题目和控制要求;②控制系统的整个方案分析、控制框图;③硬件电路设计说明;④ 触摸屏、PLC、变频器的相关参数配置的设计规范;⑤系统调试说明;⑥总结。

  1.考核内容:在学生接受培训的任务,必须先阅读任务内容,为了设计内容和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及时对相关信息收集,然后按照步骤进行,应避免在没有理解就动手。

  3.考核评定:学生在完成所有的训练情况后,由学生统一完成一份系统的课题,导师据评估内容评估学习掌握效果。

  ①控制箱中的多种电器元件的名称、功能、选用;②控制电路的互锁和自锁环节;③PLC与变频器的电路连接原理;④PLC程序的控制流程;⑤变频器控制中,实现其功能关键参数的设置;⑥触摸屏与PLC的通信及变量的连接;⑦控制的软件程序以及硬件电路的匹配情况;⑧系统调试的要点。控制柜的安装及接线.评分标准:

  优秀:实训内容完整。按期完成任务。控制系统的思路方案正确可行,论证证据充分。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元件选择完全正确的,安装接线出来的控制柜美观可靠,设计规范整洁有序、质量可靠。能理解的考试和评估内在意义,并完全地、 正确地回答问题。

  良好:实训任务按时完成且完整。任务系统设计方案尚可,论证较好。硬件电路的设计合理方面,选用元器件恰当。控制柜的安装接线美观可靠。图纸光滑整洁,操作过程规范,绘图质量好。所评估的知识点的每一个部分,有很好地了解,评估时回答问题正确全面。

  中等:实训内容项目按时完成。编程及设定的参数等设计方案基本正确,论证一般。合理的硬件电路设计,选定的组件的正确。控制电气柜的接线安装可靠,整齐美观。说明书图有资料较整洁、质量尚好。考试时,较好地了解每个部分的考试的题目,提示可以正确地回答问题。

  及格:基本完成任务实训的规定内容。设计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可靠的程序选择与硬件控制柜安装接线。规格和表面粗糙度,平均质量一般,有一定的误差,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主要部分的要求,评价列问题认识不足,只能回答一些主要问题。

  不及格:内容培训要求未能完成,有一个以上原则性的程序问题、元件选择错误,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图纸有重大的错误,控制电气线路柜的安装接线不可靠。该评估点时,所列出的主要问题无法通过提示答案来回答。如考试中发现有别人代作,取消参考的资格,并扣团体分。

  ①用转换开关QS实现手动、自动控制的切换。②手动按钮分别控制两台电机运行、停止。 ③自动切换中两个异步变频器控制,变频器控制开始与PLC,一分钟的延迟,当水压力达到时将被限制。当开关操作,和变频器控制的启动速度;压力上升,当压力到最大延迟30秒时,升至水压力到达上限时,电机M1停止;当压力低于下限和马达的额定频率50HZ, 1分钟水压力的下限延迟,换到工频运行的M2和M1,启动变频器调速控制。如此反复使水压恒定。停止时,电机M1和M2两台同时停机。 ④自动控制时,采用触摸屏来实现控制启动和停止,并能直接设置管道压力值。

  在锅炉和许多工业设备中,常采用部分供水系统。即是:泵用于泵水,将水被泵入(水塔,水箱)高的位置的储水器,然后供水至低水位的用户。

  此时,水位控制原理:水能导电原理,取得信号的:当两根金属棒都入水,它们之间是“接通”的;当在两个金属棒,只有一个在水中,判断为“关”。其中 1 杆用作公共接点,2,3,4 棒用来控制不同水位。

  ①使用正常时,水泵以较低转速nL运行,控制在3号棒LL1和4号棒LH的水位。 ②到用水高峰时间,供水水泵运行低nL不足以补充供水,水位将低至第3号棒后LL1 ,还将继续下降。所以,当水位低于 2号LL2,泵转速增加,提高至nH,以保障增加供水量,以防止水位继续下降。③水位上升,至3号棒LL1以上时,经适当延时后,又可将转速恢复,至低速nL运行。 ④当水位上升,到达上限水位LH时,则水泵断电,停止供水。

  4)自动控制过程中,可以触摸屏控制电机的启动和停止,可直接显示水位、水泵转速。

  本文所采用的PLC、变频器、触摸屏的融合实训体系,在我院已成功地应用于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中,从教学效果来看,因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好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是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1]周久艳等.《电气时代》.2002年6期.《升、降速控制端的应用电路》;

  [2]李曜.《华章》.2012年18期.《基于PLC和触摸屏的变频器固定频率调速设计》

  [4]姜绍辉.《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9期.《PLC校本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可编程序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al Controller,PLC)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业控制装置,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讯技术,具有可靠性高、功能强、使用灵活方便和易于编程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已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PLC技术与机床电气控制是实现机床自动化的重要技术之一,随着PLC在工业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以及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广泛应用,现代工业企业对PLC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大。对于独立学院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好这门技术,可以为今后的就业增加筹码。

  《PLC与机床电气》是综合了机床设备、电气控制和PLC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科学,是我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典型机床加工设备的机械结构组成、生产工艺过程、对电气控制的要求以及传统机床设备电气控制特点,并了解传统机床电控技术上的落后,从而采用先进的PLC技术加以改造和研发创新。以往的《机床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通常分为理论、实验和实训三大部分。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常用低压电器、简单的电器控制线路、PLC基本指令、步进指令以及常用的功能指令,课堂讲解过程中结合一些常见的实例加以说明,总的来说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问题。实验教学方面,学校实验室虽然配备了多套三菱FX1N系列PLC试验台,但是由于实验台上的模块有限,并且相应的程序已经固化,因此只能开展验证性试验,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得不到锻炼。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PLC与机床电气》课程的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考察,绝大部分高校师生感到教学效果不佳。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机电结合,以机为主,电为机用,具备机械电子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系统控制、测试维修和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专、通、雅”协调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筹码,这些都是我们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探讨的课题。另外,《PLC与机床电气》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工学结合的理念,与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师、专家合作,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进行系统化的项目课程开发与改革。

  根据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课题组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适合我专业的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相应的教案,课程内容的排序是基于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工作过程来组织的,并兼顾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形成完整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理论教学方面,经多次研讨,课题组决定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纳“项目驱动教学法”,将机床结构,电气控制基本概念及PLC指令系统的讲解穿插在各个项目中进行讲解。为此课题组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进行了改革,精心准备教学实施项目,具体项目及相关知识点安排如下:常用低压电器组装及测试(4课时),熟识常用低压电器的外型、文字及图形符号、动作原理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启停控制(2课时),掌握机床电机的基本控制原理,了解电气控制线路结构特点、绘图原则及标准,熟识线路的保护环节;三相异步电动机点动和长动、正反转控制、星形/三角形减压启动控制(4课时),了解PLC基本指令,PLC控制和继电器控制的区别,自锁与互锁概念,时间原则,并会设计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起停及正反转切换控制线路等;普通机床的电气控制(4课时),了解简单机床结构、功能、控制原理和相应的控制线路等;水塔水位控制模拟(4课时),PLC基本指令及编程方法;运料小车控制模拟(4课时),基本指令编程,步进指令编程,多种方式控制的编程;LED数码显示控制(4课时),掌握移位指令SFTL在控制中的应用及其编程方法;机械手动作的模拟(4课时),常见功能指令的应用。在实践教学方面,我院配合加工中心的建设,加大了实验室资金投入的力度,建成了以FX1N系列可编程控制器实训装置22套,可开展多种基本验证性试验;同时配备了THJDQG-1型机电一体化组合实验实训平台4套以及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2套,可开展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体现在将实验分为三块进行:第一是验证性实验。配合上述项目紧跟理论教学进程进行,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气控制基础,PLC基本指令和常用功能指令的使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基本的软硬件调试能力。第二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此类试验可在THJDQG-1型机电一体化组合实验实训平台以及THJDME-1型光机电一体化实训装置上开展,在较好完成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入。具体项目有:机械手搬运的自动控制、皮带输送机的自动控制、物料传送与分拣控制系统设计,步进电机控制等。教师只提供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在此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拟订设计方案,写出I/O分配表、设计I/O接线图,编写系统控制程序,最后上机调试、修改等。通过这类实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用PLC进行产品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是创新性实验。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以及兴趣浓厚的同学,鼓励其利用实验室所具备的条件进行创新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为以后从事本专业的设计、研制开发新产品打下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偏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的厌倦感,长时间下去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学习。课题组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主,综合应用一体化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相互交流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法,突出任务驱动,培养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1)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2)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3)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成果是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情况给学生分组。这样,既能保证项目活动按时完成,又有利于学生间互相交流,有助于专业较差学生提高。分组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项目活动的计划,包括任务分配以及各项内容需要的时间等。教学手段上,全面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结合企业参观及现场教学多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教学时,采用分组讨论、小组协作式学习,及时地安排适当的实训、课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除此之外,课题组老师定期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企业PLC控制设备的安装或改造过程;聘请校外行业专家来校介绍实际操作经验,带产品进行现场安装演习,并对我校的实训项目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PLC控制系统设计大赛,获取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确保学生经过培训后掌握课程所要求的职业技术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采纳了“项目驱动教学法”,《PLC与机床电气》课程对实践教学要求比原来更高,考核时应综合考虑理论考核和实验考核两方面。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细节为:平时练习占15%,课堂表现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50%)主要注重过程,考核细节为:实训课堂纪律和表现占25%,实训总结报告占15%,操作技能占60%。实验报告要求整洁、完备,内容正确,概念清楚,文字通畅,符合规范。

  实践表明,课程教学经改革后,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反映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为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收获很大,受到了学生欢迎。然而我们对于《PLC与机床电气》教学探索刚刚开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我们会不断努力并坚持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做到课程教学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1]汪志锋.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与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张万忠.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王子文.PLC技术及应用项目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5]芦蔚瑶.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3).

  [6]王冬梅.PLC技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机电产品的一体化设计思想,把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行分析或设计,使学生具备解决生产过程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管理、维护和改造等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这门课程既涉及理论知识的学习,又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非常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及实训教学装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分析、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多学科问题和相关技术,采取即学即用、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教学方法,掌握案例中的科学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一个为解决问题学习,带着任务探索实践的学习氛围,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导引小车案例,完成从机械本体设计、装配、电控系统搭建、程序框图及程序代码编写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调试及研发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1.理论教学内容。自导引小车是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典型车间自动设备,此系统从单片机控制系统硬件及运动轨迹算法、软件编程等方面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自导引小车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介绍自导引小车简介及应用场合;自导引小车的工作原理;导引方式分类;路径规划;单片机控制系统;直流电机脉宽调速知识及实现方法;轨迹识别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双电机驱动行驶系统策略分析;Keil C单片机软件编程及调试。讲授时与案例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将已经学过的分散知识融合到一个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之间联系,对机电一体化的五大组成部分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掌握该实际工程应用中所涉及的内容和设计方法,实现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际工程的目的。

  2.工程实训内容。自导引小车案例实际操作环节为4周时间。在这4周中,首先完成机械结构设计;利用Proteus进行自导引小车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设计和软件仿真;进行自导引小车运动轨迹设计;在采购来的电子元件和自制的一些零部件的基础上,组装自制自导引小车模型和搭建电路板实物;利用Keil C编程软件来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自导引小车设备循迹、调试、运行等主要环节。(1)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包括传动系统、转向系统。要求:自导引小车模型载重50kg。(2)自导引小车控制管理系统设计。主要电气元件包括:AT89C系列单片机、直流电机、直流电机驱动器、循迹元件、避障元件等芯片。(3)控制系统软件程序开发。要求实现按照预设轨迹运动并能实现调速。(4)自导引小车系统调试。上述四部分内容基本控制在每周完成一项内容,各项任务完成之后,总结并整理相关资料。

  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否实现,主要依赖两方面:(1)教师指导作用的实现;(2)学生自身重视程度。鉴于上述两点,笔者认为在进行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充分了解学生的动向。这个案例学生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忽略控制知识要求较高,机械结构也要兼顾的特点。教师要了解并根据这情况,从内容设置上要强调机械部分的重要性,在控制电路原理上要多提高,不能只满足小车能跑起来的外在现象,对于深层次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这样才算真正学懂单片机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2.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带动作用。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每天到场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学生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切磋问询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出现共性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学生还自发建立了QQ群,有问题都可以在群里商量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其中。学生在整个案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3.严格把关考核环节。这一案例教学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应用的,学生人数较多,鉴于案例实训资源有限,学生分组进行,一组学生共用一套实训设备,共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因此,教师要严把考核环节,在案例实施过程中,通过平时考勤、观察,最后,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动手情况,根据学生承担的任务内容进行答辩提问,以杜绝学生没有认真参与现象的出现。最终目的是要让选择这一案例的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由于教学分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内容,因此考核方式将分为笔试试卷和工程实训两个部分。其中,笔试考核部分,本案例理论知识考核占《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试卷总分数的20%;工程实训部分分组完成,每组需要完成以下内容:(1)案例设计说明书1份;(2)机械结构三维模型图1张(电子版),二维设计装配图1张及主要零件图;(3)电气系统原理图1张;(4)程序框图及程序清单;(5)演示视频。每项内容占20分,工程实训总分数为100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以设备能够调试运行为通过主要指标,同时对每个人对设备的总体方案和主要内容进行陈述,对其负责的部分内容进行答辩询问,回答问题完整且正确才算通过。这个可以督促每个人认真训练,达到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案例教学在机械2012级、2013级机电方向本科生中进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共40学时理论教学,共讲述5个案例,该案例占6个学时。教师通过积极备课,完善自导引小车案例教学内容。理论教学多以图片和视频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实践效果看,效果比以往单纯文字讲述要好很多。自导引小车案例工程实训共有20名学生选择该案例。20名W生分成4组,每一组都动手装配调试一套自导引小车设计和工程实训过程,每一组的设计方案要求和参数不一样,小车所行走的轨迹不一样,最后提交要求的全部资料。通过对本次工程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的观察和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实施情况和最后答辩考核情况,效果分析如下。

  1.对于自导引小车机械系统设计任务,实训装置是小车模型,机械结构较简单,要求学生根据工厂使用的自导引小车,增加机械结构的强度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进行三维图、二维图、零件图的绘制。该环节主要训练学生机械结构设计、计算校核关键部件以及C械制图能力。由于学生进行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机械图具有较好的基础,比较容易完成。主要是要学习三维软件的使用。同学们根据未来各自希望从事的专业,选取了不同的三维软件来进行制图。

  2.对于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任务。学生们对实际电气控制系统和电气元件了解有限,前续课程缺乏电气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通过自学所用开发软件Proteus和编程软件Keil C,掌握了实际工程中电路原理图设计,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硬件电路图的实物实现环节训练了学生线路板的印刷、实物连线及硬件系统检测能力。从效果来看,学生们在实训过程中掌握了控制系统硬件原理图及其电气元件,了解了实际工程中的接线方法,加深了对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认识,培养了他们运用已学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3.对于程序开发和调试这两项任务是本案例的重点,也是难点。Proteus和Keil C软件以前只是简单提到过,但没有具体实际系统让学生去编写程序。这次实训给学生提供了实际工程训练的机会。编程、调试运行过程是个反复的过程。软件的开发和调试过程中,任何一点小的问题,都会导致结果的不正确。该过程总培育学生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效果来看,学生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有所提高,也充分意识到了“实际工程中无小事”这句话的含义。

  自导引小车案例作为案例教学法中一个典型案例,以系统设计的思路作为主线,阐释有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将各个知识点用此案例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先了解该案例,然后了解和熟悉对系统总体的性能要求是如何转化为对各组成部分的选型和设计要求的,是一个从总体到局部的逐步细化的过程。工程实训部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并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尽量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通过亲身的体会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上述自导引小车案例可以说明,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是十分成功的。

  [1]许进杰.实践案例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13,(06):59-6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工程技术,它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号变换以及软件编程等技术,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的产物,并不断地通过学科交叉、技术融合与创新持续发展【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基础理论知识面广,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专业【2】。根据对多个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调研,现将目前高职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总结如下:

  (一)照搬机械制造专业、电气控制专业及计算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使课程量大大增加,学生负担加重。

  (二)将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进行了优化,可有些课程有脱节,整个课程设置体系不科学,学生不能理解。

  (三)课程设置太偏机械专业。有些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仅仅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上增加了数控技术专业相关课程。

  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技能中,课程是关键【3】。课程是教师教学的指南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因而,课程设置与优化对学生个方面素质培养非常关键。

  (一)调研高职机电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分析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高职机电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一线的机电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检测、维护及管理,其次是面向家电、智能控制行业企业、智能玩具行业企业等的技术支持及售后维修人员。

  机电专业课程设置,要从学生毕业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出发点,为行业企业培养无缝衔接的员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岗位群的需要,量体裁衣。

  机电专业涉及到机械、电子电气、计算机控制多学科多专业,因而课程设置不能只偏向否一个学科,面太窄,就不是机电专业。当然在课程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要突出重点。

  高职机电专业,动手能力一定要重点培养。因而在课程中就要设置实践课,不仅仅在某些单独的专业课中有实训项目,可以独立出来专门的实训课程。比如,将电工技术、PLC技术、伺服电机技术等根据高职技能要求整合成电控实训课。

  课程设置先后顺序,一定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样才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也有利于养成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要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实训重在学生训练,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训。

  6)专业课程要构建模块化。把几门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一个模块,或者根据完成实际项目所需要的联系紧密的课程构建一个模块【4】比如,编程模块,可以包括PLC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C语言等课程,因为现在单片机应用技术用C语言来开发。

  7)课程内容一定要优化,要将行业职业标准融入课堂,融入课程。我们高职机电专业学生课程内容一定要简化,删除复杂理论推导,重点在基本概念解释和实践能力训练。行业企业标准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都将成为高职课程的特色。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优化任重而道远,只有各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集思广益,不断实际总结,不断对课程设置进行探讨,遵循教育规律,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高职对机电毕业生的要求。

  [1]张立勋,主编.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黄筱调,编著.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丁继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5.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三个核心能力培养中处于重要地位。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密切,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教育学生的方式实践环节滞后于理论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岗位群的要求。根据该课程的学科特点,笔者就项目教学法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项目任务,它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实际工作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收集信息、制定计划、设计方案,通过分析讨论、决策实施、总结评价,最后形成项目报告。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及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1)项目选取难度要适中,有一定的弹性和梯度,由浅入深逐步递进。为此在每个项目中安排了三到四个具有一定梯度的学习任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2-3个实施。(2) 项目的设计要切实可行。要充分考虑学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及学生实际情况,在内容选取上尽量采用同学们感兴趣的工程实例,同时要考虑项目教学的成本,使教学实施切实可行。(3)项目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尽量从企业生产实际中选取项目内容,力求反映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

  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教师通过任务书和引导文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使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应知应会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和要求。然后通过PPT、动画、视频、实物等讲解本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后提出技能训练的要求和目标、内容及评分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实践和自我评价。

  各小组领取任务后查阅项目相关的资料,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经过教师审核后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项目的实施。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发挥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各小组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例:CA6140车床项目教学实施过程

  了解CA6140车床的结构、运动形式、控制要求、动作过程,能正确分析CA6140车床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电气控制原理;列写CA6140车床电气控制元器件;能正确安装调试CA6140车床控制电路;掌握机床检修常用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正确排除常见故障。

  (2)、学生查阅相关教学资料、电工手册、阅读电气说明书及图书资料等,绘出控制电路图,编制操作说明书,列写元器件清单并对元器件进行检测。教师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按小组在实训室亚龙电工操作台及CA6140车床电气控制挂板上进行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及维修实训操作,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安装完毕后学生自查、小组互查、经老师检查无误后方可通电试车。小组讨论问题。学生当老师,小组之间相互PK。各小组选一名能力强的同学进行讲解,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你问我答。

  (4)、教师总结讲评。一是学生对车床知识点掌握情况的讲评。点评各小组对CA6140车床的电气原理图掌握及理解情况;二是学生操作技能表现讲评。根据各小组在安装调试及通电试车反映出的问题进行点评;三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讲评;四是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讲评。

  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填写工作任务单,撰写总结报告。项目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评价三级评价方式。老师评价根据现场操作、回答问题、项目完成情况及提交总结报告等。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及项目总结报告占30%,项目完成情况及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占50%。学习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等基本素质占20%,汇总为项目得分。教师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总评。

  项目教学实现了三个中心的转变:(1)将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学生个个参与,人人动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育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养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2)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将以教室为中心转变为以实训车间和实际经验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为主。项目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记忆深刻,知识和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化。

  一是没有合适的项目教材,项目课程开发难度大。二是缺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和工程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投入大,经费不足,有些设备价格较贵。四是项目教学成本较高,只适合于小班教学,耗材消耗大,对教学资源的占用率较高。五是教学组织难度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要求较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有待于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的探讨。

  [1]兰新武 . 项目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中的实践 职业技术,2008. 09.

  [2]吴玺玫 . 高职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 中国成人教育,2011. 8.

  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2015年增长幅度为6.9%,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对制造加工型企业的自动化改造是保证企业降低成本、缓解用工不足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现代化企业自动化改造的重要手段,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决定了我国必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未来三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处于国家政策红利、工业转型升级需求释放、人口红利减弱、市场需求增长的机遇叠加期[1]。这也意味着这一领域技能人才缺口之大。机械、汽车、电子、电气控制、机电一体化等专业都是传统的工科类专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已经由单一型人才发展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而工业机器人专业正是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对培养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专业的开设因为是面向工业现场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中国制造2025》计划,且为增加校企合作办学,为展开实用型科研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正因为其是新兴事物,因此在相关领域哪怕有一点成果都是开创性的,有益于成绩取得以及学校知名度的提升。重庆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以下简称学校)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方向,符合重庆市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工业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方面技术人员[3]。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厂家、应用行业的增多和装机量的爆发式增长,工业现场严重缺乏该类人才。从岗位需求来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制造工业机器人产品;销售工业机器人;利用工业机器人设备进行生产等。第一种需要完成工业机器人的设计、零部件生产、装配、安装、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第二种主要工作是机器人销售、专业的技术咨询服务;第三种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从技术层面来看,工业机器人技术是机械加工与装配、电工电子、计算机编程、传感器技术、电机传动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的结合体,学生通过这些技术的培养成为复合型技能人才,将具备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就业前景。

  (一)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岗。岗位工作任务:根据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工业机器人编程、调试以达到生产需要;负责上料和装夹;负责备件管理;负责机器人操作及程序录入、日常点检与数据维护、完成生产任务;负责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负责工业机器人故障处理和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负责建立工业机器人操作资料档案;参与工业机器人生产技术改进工作;负责工业机器人现场8S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机电基础知识,精通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国产机器人等至少1种机器人示教编程、仿真编程与调试能力;简单英文操作界面的识读能力;工业机器人本体与控制器的维护能力;二氧化碳保护焊、弧焊、点焊焊接不同金属材料的参数和焊接姿态的设定能力;焊接图、机械图的识读能力;熟悉各种机械加工制造;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量具的使用能力;工装夹具调整技能。职业素养要求:勤奋好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积极上进。

  (二)工业机器人装配、调试岗。岗位工作任务:负责协助销售人员做好客户、经销商的技术支持工作;负责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自动化单元机械和电气安装;负责生产现场工业机器人本身参数设置、程序编制、工装夹具的调试、工艺参数设置、联锁信号的设定、故障排除;负责生产的全部过程质量控制,质量问题的分析及改进;负责反馈现场问题,并能给出合理化建议;负责现场客户的应用培训和产品验收;负责项目后期问题处理。岗位能力要求:机电基础知识,精通ABB、库卡(KUKA)、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国产机器人等至少1种机器人配置、示教、编程与调试;能阅读中英文工业机器人技术资料;能识读机械、焊接、电气图纸;具备一定的电气电子基础,了解低压配电及电机驱动;熟悉工业机器人控制管理系统,工业机器人周边设备及周边设备的连接和调试;熟悉工业机器人与PLC通信相关参数配置及PLC编程;熟悉机器人点焊、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涂胶、搬运、码垛、滚边、装配、喷涂、磨削、去毛刺、上下料等典型应用;能完成工业机器人培训的教学任务;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职业素养要求: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有责任心,积极主动。

  (三)机器人销售、服务岗。岗位工作任务:负责客户的开拓、客户需求分析、提出相应销售解决方案、维护好客户关系、进行商业谈判、标书的制作、参与招标、合同的签订、合同的跟进;产品、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和合理利用;制定项目的跟进安排并付诸实施,并完成销售额;维护公司产品品牌形象。岗位能力分析:数控、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机器人专业毕业更佳;熟悉机器人的应用;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了解并分析客户需求;招投标的专业知识;商务谈判能力;承压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职业素养要求:开拓精神,吃苦耐劳,文明礼貌,团队合作精神。

  (四)机器人教师岗。目前就业市场上提供了大量从事儿童与青少年科技教育岗位,主要为乐高积木机器人系列。岗位工作任务:建立学生有关档案;编写教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总结,提升授课技巧;负责学生上课期间的安全;维护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与家长沟通学习情况。岗位能力分析:乐高积木机器人的装配、编程、调试;具有较强的中文表达能力,普通话标准;动手能力强;编程能力;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职业素养要求: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创新意识,亲和力。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岗位不同侧重点不同、深度不同,且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范畴大,除了要传统的机电技能外,还需要很多新知识支撑。学校要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员工,需要定好位,购置适当的设备,推进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

  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模拟、编程、操作、装配、调试、销售、教学及自动化生产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学校在原有机电一体化和机械加工实训室基础上新建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该实训室包括2套ABB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本体,3套江苏汇博工业机器人本体,2套工业机器人电气系统拆装平台,1台工业机器人机械拆装平台,自动化生产线控制模块;机器人夹具包括:搬运码垛夹具、写字夹具、双交位夹具、真空吸盘、喷枪;机器人配套训练工具:平面码垛模块、写字平台、模拟焊接激光笔、模拟抛光工具、涂胶模块、仿机床上下料模块、立体仓库模块,一批乐高积木;专用的计算机实训室软件:工业机器人离线编程软件、PLC编程软件。

  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含公差),电工及电子技术,乐高搭建指南。专业课程:AutoCAD(含机械与电气制图)、UG、工业机器人实操与应用技巧、工业机器人工程应用虚拟仿真教程、工业机器人电气与装配、焊接技能实训与考证、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变频器与步进/伺服驱动技术、西门子人机界面(触摸屏)组态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加工工艺。实训课程:机加实训、焊钳实训、工业机器人操作实训、工业机器人电气与装配实训。还要求学生考取焊工中级工证书、维修电工中级工证书和企业认证。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是可行的,对拓宽学生就业市场,引领我国制造业现代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标签: